當你發現自己對原本駕輕就熟的工作失去動力,即便是最簡單的任務也無法提起精神,甚至連身體都不想移動時,通常是倦態期。今天想聊聊這樣的主題。
回顧多次創業經驗可以發現,當工作到一定程度時,會突然什麼都不想做,這不是你不適合做事,比較像是壓力大到一個程度時,透過休息自我保護。我在郝旭烈的一個著作中看到這樣的概念,「連機器都需要「六天以上的歲修」,更何況是人?」影響我至今。
適當的休息是維持長期戰鬥力的必要投資。建議給自己安排兩到三天的完全休息時間,讓身心得到充分的恢復。在過於緊湊的創業節奏中,人很容易被外在環境牽著走,失去自主節奏的掌控權。
休息的過程中,也是重新檢視過去所做的事情的良好時機。此時可以重新思考幾個問題:
透過這樣的回顧,可以找出到更適合的運作方式。
經營者常常需要做大小事,所以很常有一個人包辦多數事情的困境,有問題也不知道找誰分享。適時地尋求幫助,與有經驗的前輩交流,能獲得寶貴的實戰知識減少踩坑情況。與信任的朋友分享想法,則有助於梳理情況跟心情。
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,但如何避免三分鐘熱度,克服倦怠後的無力感,是許多創業者面臨的挑戰。所以很多創業的人或經營者通常不敢休息。
但我認為真正持久的經營動力,通常源於內在的使命感——「想要達成某件有意義的事」,「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」。這種內驅力比單純的獲利動機更能支撐創業者度過低潮期。
相較之下,如果創業動機僅止於「希望公司能讓我輕鬆賺錢」,這樣的經營方式往往難以長久。當營收或利潤出現波動時,很容易失去動力,甚至偏離正確的經營軌道。
創業這條道路,非常長,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找出讓自己可以張弛有度,才能持續走下去。當然如果真的情況已經需要到轉換跑道時,也請不要猶豫。